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


理解与应用村庄研究方法去捕捉王金庄的特质,与本乡本土的村民建立熟络和持久的关系,为后续合力开展行动干预开个好头,是本次调研最重要的收获。

— 管奇

走入王金庄方才知道中国北方有梯田,领略到旱作梯田的雄伟与壮美决不亚于万里长城,跟随王金庄村民在蜿蜒曲径中穿行后也知晓了一点点深埋于历史中的人情世故。对于有着八百多年历史和四千多人口的王金庄,短暂的十二天调研只能是一个开头。第一天踏访石崖沟,层层叠叠的石堰梯田映入眼帘,惊叹的同时也试图想象如此壮观的梯田是如何构筑的,怎样的情景和动力驱使着王金庄人世世代代修筑和利用这片逶迤的梯田系统。

在梯田协会向导的带领下,以踏查典型沟域为切入点,对沟壑中的景观、田块、地名做初步盘存,籍此拉近与乡亲的情感联系,以“滚雪球”的方式按图索骥找到村里的知情人,不断逐渐逼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从外围“包抄”乡村的方法尽管一开始不从核心人群切入,但调查和研究的取向仍然直指村民和他们赖以为生的梯田生态系统,为后续深入研究注入持久动能。孙老师这一研究规模较大村庄的路径,在踏沟后的入户访谈进程中逐渐发挥功效。访谈过程中,村民对种子、粮食和毛驴等生态文化系统重要元素的看法越来越丰富多元,对王金庄整体图景和脉络的熟悉也不断加深。

因为老种子保护工作的缘故,调研前半段与妇女有很多交流,有阅历丰富的“老媳妇”,有活力充沛的“小媳妇”,她们都出奇地有着旺盛的讲述欲。在访谈过程中,听到付书勤大娘收养和善待女儿的故事,也听翠晓和翠莲这样的“小媳妇”谈及自己家庭生活。尽管每个受访者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她们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既散发着温暖的人情,也呈现着生活的无奈和无力。不过,梯田协会成了她们共事的平台,老种子的收集和登记工作让我们看到她们对保护老种子的热忱投入,不同代际和不同生活经历的妇女的经验和知识因种子交汇在一起。

毛驴是王金庄独特的存在,是旱作梯田系统的“灵魂”。尽管研究文献对王金庄毛驴做过细致的描述、分析,但勤劳呆萌的毛驴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活物,是村民家中一分子,好在访谈中能够听到村民亲口讲述他们和毛驴的轶事。刘金荣大哥因腿伤和干旱不能供养自家的驴而转卖给本村人,“我给它找了个好人家”,一语道出毛驴是家庭一分子,由此牵出毛驴在王金庄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意义。旱作梯田系统的养护和发展离不开毛驴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毛驴又何尝不是很多王金庄人的陪伴和记忆,在毛驴日渐减少的当下,从心底唤起当地人对毛驴的回忆,对凝聚共识守护旱作梯田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王金庄家家户户都有屯粮的习惯,大部分家庭房顶都有红砖垒砌或胶板箍成的粮仓,多年的谷子就存于自家的粮仓中,以备灾荒年经的不时之需,甚至还可以找到存放五十年之久的甜炒面。以粮仓和水窖为典型代表的对粮食、水的节约利用,以及旧物的物尽其用无不细微体现于村民的恒常生活中,这是王金庄村民在粮食和资源匮乏条件下能够生存下去形成的应对方法。“节粮于口”这一不得不养成的习惯,即使不是石堰梯田能够得以修筑和养护的唯一原因,也一定是支撑王金庄人持续利用梯田至今的关键。

2019年的王金庄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旱,庄稼歉收和绝收已不可避免,梯田荒废趋势明显,让十二天的调研显得短暂而紧迫。作为乡村社会工作者,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能够为王金庄和梯田系统的持久发展做些什么。我想,理解与应用村庄研究方法去捕捉王金庄的特质,与本乡本土的村民建立熟络和持久的关系,为后续合力开展行动干预开个好头,是本次调研最重要的收获。

管奇

2019年7月30日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